健康教育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> 为您导医 > 健康教育

秋分至,防凉防燥防乏有妙招,三个穴位助健康

来源: 时间:2022-09-23 浏览:468

民间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之说,因此要注意保暖;但同时民间又有“春捂秋冻”的说法,提倡秋天不要穿得过多,二者矛盾吗?

当然不矛盾,中医养生也是“以平为期”,以促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为目的提倡“三因制宜”,即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。


因时制宜:


农历七月、八月,就江南一带而言,暑热未消气温仍比较高,甚至仍有“秋老虎”,故此时应该以秋冻为主,不必过早地穿着过厚的衣服,以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;而秋分过后,进入农历九月,也就是深秋时节,昼夜温差增加,夜间及清晨较冷,则需要以保暖为主。从一天的时间来看,入秋后昼夜温差增大,早晨和晚上气温相对偏低,应该主要保暖,而到了中午则需要减少衣服;夜间睡眠也要注意被子不要太薄或者开空调时温度不要设定太低。

因地制宜:

江南地区湿热明显,秋凉来得较晚,如果有朋友从浙江去往其他地方游玩,应注意增减衣物,特别是东北、内蒙部分地区,甚至需要带上薄棉衣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因人制宜:

不同的人群应该根据各自的体质,采取相应的措施。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等都不适合“秋冻”。中青年体质较好的人群可以适当“冻一冻”“秋冻”的原则是:使身体略感凉意,但不感觉寒冷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即使进行“秋冻”,也要保证身体三个部位不能冻,不能冻头、不能冻肚脐、不能冻脚。另外,一般当室外最低温度低于10℃,就不应该坚持“秋冻”了。


秋分以后:

秋分以后,气温骤降,凉气与干燥结合,形成“凉燥”,鼻干、咽干、咽痒、皮肤干燥、呼吸道疾病等问题随之而至。因此,在饮食上应注意滋阴润燥,日常建议适量多喝温开水、淡茶和汤,以水解燥;可适当食用糯米、粳米、银耳、蜂蜜、百合、山药等润肺养阴、益胃生津的食物。同时要注意“少辛增酸”,少吃葱、姜、韭、蒜、椒等辛辣发散之品,可适当吃一些葡萄、石榴、柚子、山楂等酸性食物。

秋分刚到:

除此之外,秋分刚到,暑湿还没完全消退,脾胃功能还相对比较弱因此饮食上要逐渐减少或杜绝冷饮冷食,少吃煎炸烧烤等肥甘厚腻食物,不要暴饮暴食,以预防胃肠道疾病。平时可在饮食中加入一些有养脾健胃功效的中药,比如淮山药、桂皮、黄芪、茯苓、党参等。

秋风起:


“秋风起,蟹脚痒;菊花开,闻蟹来。”秋分正是品尝肥美大闸蟹的好时节。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,具有清热解毒、补骨添髓的功效,在此时令食用,可滋阴散血、缓解秋燥。但蟹肉性寒,体质虚弱、脾胃虚寒者尤要注意不要多食以防腹泻,可以在烹饪时加入生姜、紫苏,食用时蘸取姜、葱、蒜、醋、料酒等制成的调料,还可配上一杯黄酒。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不要喝茶,因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,不利于消化吸收,还可能引起腹痛、腹泻。另外,螃蟹类嘌呤含量较高,不建议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食用。


“秋乏”原

进入秋季之后,很多人会感觉到没有精神、浑身乏力……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乏”。中医认为,“秋乏”并非病态,而是由于“长夏”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,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。


预防“秋乏”

预防“秋乏”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,争取晚上10点半前入睡,每日睡眠宜增加一小时,中午最好小睡一会儿。平时多晒太阳、经常伸伸懒腰也有解“秋乏”的效果。

解“乏”良剂

秋分后天气逐渐凉爽,非常适合开展各种运动锻炼,既增强体质,同时也是解“秋乏”的一剂良药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秋天是养“收”的时分,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,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,尽量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,如登高、慢跑、瑜伽等,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和体质虚弱者,运动时以周身微热为最佳,运动至汗出即可停止,切勿大汗淋漓。



快捷方式

地址: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双园路309号(中环西路589号) E-mail:zjsrjyy@126.com 健康热线:0573-82083548、82880120 体检中心:0573-82063011

浙江省荣军医院 版权所有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9045967号-2 浙公网安备33040202000441号 技术支持 | 浙江创智科技有限公司